孩子的個性和生活特點決定了我們應該提供什麽樣的教育,隻有符合他們的生活特點和實際需要的教育才是真正“合腳的鞋”。
1.回歸生活的教育
教育要緊密聯係孩子的日常生活,回歸孩子的生活世界,這是非正規學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活動設計編寫和實施的依據。隻有回歸生活的教育才能保證孩子們機構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保證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具體來說,回歸生活的教育要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生活中的每一個事件、任何一個場景、時間段都是教育資源,應該抓住契機,隨機、靈活地開展。如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注重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引導孩子在市場上或是菜地裏認識和了解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等。
2.回歸自然的教育
孩子們天性是自由的,天生是與自然相通的,他們能夠在與自然界的交流互動中感受、進一步探索和了解,並獲得基本的自然常識和科學常識。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當下幼兒教育的誤區就是給幼兒灌輸太多東西,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孩子在與自然的互動中的主動探究和發現。而流動兒童及農村的孩子們由於自身有著“自由”的特點,有很多發現和探究自然的機會。因此,我們認為“大自然就是孩子們最好的教材”,經常引導孩子們觀察動植物、季節變化、天氣變化等,發現大自然的真實和美麗,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
3.回歸傳統文化的教育
我國傳統文化中蘊涵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而且孩子們來自農村,農村的傳統文化底蘊更為深厚,因此,應該重視利用傳統文化來組織教育活動:逢年過節和孩子們一起了解節日的來源和習俗,製作相關的民俗物品,如端午節的五彩線,春節的對聯、燈籠等;和孩子們一起玩傳統的民間遊戲,如吃毛桃等;經常開展剪窗花、折紙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