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幼兒情緒的發展
一、幼兒情緒、情緒智力和情緒理論
(一)關於幼兒情緒的理解
幼兒情緒是指幼兒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環境的事件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常常伴隨著生理上的變化和麵部表情的發生。其中,生理變化、麵部表情和主觀體驗是情緒的三個基本成分。在學前期,由於幼兒的情緒掩蔽能力比較弱,他們的麵部表情更多地反映了他們的內心感受。
幼兒情緒往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體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當客觀事物能夠滿足幼兒需要時,幼兒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如快樂、喜愛、自豪等;當客觀事物不能滿足幼兒需要,幼兒則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憤怒、傷心、恐懼等。
幼兒情緒還受到個體社會化的影響。幼兒的年齡越小,其生理需要引發的情緒所占比重越大,如吃、喝、拉、撒、軀體舒適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社會性需要引發的情緒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如自立、認可、友誼、成就等。
(二)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又稱為情感智商,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情緒能夠進行恰當地管理與調節以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能力。
“情緒智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彼得·沙洛維教授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梅耶教授提出。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使“情商”一詞廣為人知。他對80位哈佛大學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學生在工資收入、成果產出及職場地位等方麵還不及那些成績一般的學生,而且生活的幸福感也不高。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成功80%的原因應歸功於情緒智力,僅有20%歸功於人的智力水平。斯特裏克蘭也進行了相關研究,他提出:對於成功而言,情緒能力比認知能力和技術能力的總和重要兩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