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紀錄片敘事是否成功,是否能準確地表達作者意圖,很好地吸引觀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講故事的方式,也就是結構的問題。結構是敘事最直接、最重要的具體化形式。
紀錄片的結構,有兩個層次的意思:一是整體布局,對整體形式的把握,使作品層次分明,結構完整,具有節奏感。二是內部構造,對影片中各部分的構成和轉換的把握,使作品上下貫通,過渡自然。
紀錄片的結構形式較之故事片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因為它不受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邏輯的限製,也沒有任何腳本可循,而是仰賴生活本身的邏輯自然天成,這一特點為紀錄片作者提供了發揮創造力的更大可能,同時也對紀錄片的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沒有一個新穎獨特的結構形式,隻是平鋪直敘地堆砌材料或漫無目的的從一個議題到另一個議題,就不可能有力地表達主題和思想,也就不可能吸引觀眾。
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形式的探求,是最富有創造性的勞動,不僅踩著別人的腳印走不行,即使踩著自己的腳印走也是行不得的。”電視作品反映題材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創作個體的不同個性風格,以及電視觀眾對作品欣賞風味不斷變化,都要求電視作品的結構形式的多樣化。
結構形式是電視創作中最活躍的成份,對於同類的題材,不同的作者可以用完全不同的結構形式來表現。結構的固定格式雖沒有,當還是有一些創作規律的。電視作品結構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做到自然、完整、嚴謹、新穎、統一。
①自然。就是結構順理成章,過渡自然,行進流暢。事物本身內部的條理性也是結構片子的依據。
紀錄片結構方式的主觀性強,它靠蒙太奇把畫麵聯結在一起,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自由地跳動,同樣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組織安排方法。但是,無論怎樣的組織安排,都不應為形式而形式,而是考慮事實所能提供的邏輯基礎,使結構形態的運行如行雲流水,自然而不做作,樸實而不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