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術欣賞

一、欣賞主體對藝術作品的影響

字體:16+-

(一)欣賞主體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也可以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

藝術作品的種類很多,其涉及麵也相當廣。欣賞者並非萬事盡知,他所欣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就以《紅樓夢》而言,喜歡的人才會去閱讀它,要是欣賞者對其根本不感興趣,就算他明知道這是一部名篇巨著,也不會去欣賞它。欣賞活動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故而在欣賞的過程中,往往會夾雜著欣賞者自身所獨有的理解。欣賞者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學識修養都會對其欣賞活動產生影響。同一件雕塑品,收藏家、鑒賞家、普通看客對其評價往往迥異。《紅樓夢》隻是一本書,但卻有無數的紅學研究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欣賞就是人對自我本質的再確認。欣賞活動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的腦海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在這些念頭的驅動下,他可以為藝術作品添加“枝葉”。對於藝術作品而言,自創作者完成對其塑造之後,它並不具備普遍的社會效應,還不能稱為社會精神財富。它隻有經過藝術的欣賞,經過欣賞者的“添枝加葉”,它的內在才得以升華,最終成為躋身社會精神財富之列的藝術作品。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感受者和藝術家那樣融洽地結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覺得那個藝術作品不是其他什麽人所創造的,而是他自己創造的,而且覺得這個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正是他早就已經想表達的。”

(二)藝術欣賞對藝術作品的“再創造”,是一種精神層麵的創造過程

雖然藝術欣賞的創造在一定程度上跟藝術家的創造聯係甚密,但是就兩者本質而言,它們有著根本性的區別。藝術家在創造的過程中,其想象不僅伴隨著表現形式的種種探索,而且還需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使藝術家可以將自己頭腦中的意象折射到現實世界中,進而塑造出可供欣賞的客觀對象——藝術作品。而欣賞者的創造由於受到藝術作品的本體製約,其腦海中所生出的意象隻限於精神層麵,無須轉化為客觀層麵。王朝聞曾經說過,看人生是因為作者不同,看做品又因為讀者而不同。有一千個《紅樓夢》的讀者,他們的心中就會塑造出一千個林黛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