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在幼兒園一般有三種進食行為:吃飯、喝水、吃水果。雖然每次進食的時間不長,卻承載了幼兒正常生長和健康發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形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主渠道。所以,家長和教師正確了解幼兒在園的吃飯情況至關重要。我們先來看看下麵的案例。
【案例】不愛吃飯的當當
當當是個活潑、聰明的小男孩,在園各方麵表現都不錯,上課能遵守紀律,認真學知識,自理能力也很好,唯獨每天的午餐表現很不好,不管吃什麽菜,他都不感興趣,其他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他卻幹坐著,一口也不吃。在家的情況也是如此,需要家長哄騙才勉強吃幾口。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當各方麵的表現都不錯,但是有點挑食、厭食。現在幼兒出現挑食、厭食的現象很普遍。其實,幼兒出現厭食、挑食隻有很少一部分是由疾病所致,絕大部分是受家長的態度、喂養方式、家長自身的飲食習慣、家庭結構以及飲食環境等條件的影響,最終導致幼兒養成了不好的飲食習慣。那麽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可能導致幼兒在園不積極進食的心理原因。
1.幼兒在園不積極進食的四種心理
(1)入園焦慮還沒有完全解除。
幼兒剛入園的時候,對周圍的一切都不太熟悉,很容易產生焦慮,這種入園焦慮不僅表現在早上起床後不願意上幼兒園,還表現在其他方麵。比如,有的幼兒雖然跟媽媽說“再見”的時候不哭了,但是在進食和午睡時,還是會出現焦慮情緒,致使幼兒不能好好吃飯,這說明幼兒對幼兒園生活環境還需要進一步適應。
(2)對幼兒園的進食方式不熟悉。
許多幼兒在家裏已經養成了某種進餐模式,所以剛上幼兒園時,幼兒對幼兒園進食統一時間、地點、餐具和吃法等方式不熟悉,進而產生排斥心理。且幼兒園是整頓整頓地吃飯,不像在家裏隨時都提供零食,孩子喜歡吃什麽就吃什麽,想什麽時候吃就什麽時候吃。有的家長則把食物作為體現母愛和父愛的唯一內容,總怕孩子餓著,於是零食不斷。更關鍵的是,在幼兒園吃飯少了陪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因而一到吃飯的時候,幼兒就想家,吃飯也就不積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