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第2版)

三、兩種途徑的交織與轉化

字體:16+-

在教育實踐中,順應—生成和預設—轉化兩種途徑常常是能夠相互轉化並交織在一起的。

案例:蝸牛(中、大班)

幼兒對小動物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蝸牛是幼兒在春天常飼養觀察的小動物之一。觀察活動可從3月一直延續到7月。在飼養的過程中,通過一係列的觀察和實驗,幼兒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蝸牛作為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在自然觀察中,幼兒發現了蝸牛的卵並引發了爭論,由此吸引了更多的幼兒參與到觀察蝸牛、研究蝸牛的活動中。老師鼓勵幼兒在觀察蝸牛的基礎上自己提出關於蝸牛外形及生理特征方麵的問題。例如:

蝸牛是什麽樣子的?

蝸牛喜歡吃什麽?

蝸牛吃什麽顏色的食物就拉什麽顏色的糞便嗎?

蝸牛喜歡住在哪裏?

蝸牛身上的黏液有什麽用?

蝸牛的長觸角是幹什麽的?

蝸牛的短觸角是幹什麽的?

蝸牛能聽見聲音嗎?

……

隨著觀察的深入,幼兒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多。例如:蝸牛的觸角是幹什麽用的?蝸牛有很多看不見的腿嗎?長觸角是眼睛嗎?短觸角是眼睛嗎?

到底幼兒的問題有哪些呢?對某一幼兒提出的問題,其他的幼兒又是怎樣想的?會不會由一個問題又引出另一個新問題?此時,老師應該及時引導幼兒把自己的問題用圖畫記錄下來,便於大家分享。於是,我們開展一次集體活動,主要是幫助幼兒整理、澄清零散的模糊的問題,並把個人的問題轉變成所有幼兒的關注點,成為大家共同可以參與探索的問題。

我和幼兒一起又挑選出以下四個可以通過實驗獲得答案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蝸牛能聽見聲音嗎?

蝸牛喜歡住在什麽地方?

蝸牛喜歡吃什麽?

白色的粒粒是什麽?

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問題,自由組成探究小組。幼兒在活動中經常會主動地把自己的發現與同組同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