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瑞典出現第一所略帶學前教育性質的機構算起,瑞典的學前教育發展曆經了將近兩百年的曆史了。在這兩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瑞典學前教育事業不免遇到挫折與挑戰,但是,瑞典學前教育的相關部門和人員始終保持著積極迎接困難和失敗的心態,為瑞典締造了優質的學前教育。本章把瑞典學前教育發展的階段分為艱難探索、短暫波折、積極發展以及全麵進步四個階段。
一、19世紀60年代以前:艱難探索階段
進入19世紀後,瑞典的城市化大幅加快,大量農村人口為謀求生計離開他們世代生活的土地而湧入城市。由於在外打工所得收入微薄,因此夫妻兩人須同時工作方可維持日常開銷。大多數幼兒的童年都是和鄰裏之間年齡相仿者度過的,年齡小的兒童就交由年齡大的兒童看護。1836年,一家專門為貧困和殘疾幼兒而建的具有補償性質的托管機構落成。[1]1854年,第一家托兒所於斯德哥爾摩的國王島落成。它開放時間為早7點至晚7點,如果家長有特殊需求,服務時間亦可延長。由地方教會主辦,依靠社會慈善捐款維持運行的托兒所在當時看來顯得相當簡樸,從業人員也未經過專門培訓。20世紀初,瑞典已經擁有近250間由教會辦的托兒所了。直至20世紀50年代,托兒所都一直與貧困緊密捆綁在一起。
19世紀末,被稱為“幼兒教育之父”的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進入瑞典,很快便傳播開去。幼兒園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範圍。不少激進的女性自由主義者在啟蒙思想的引領下,開辦了幼兒園,投身到教育幼兒的事業中。當時,私人開辦的幼兒園每天隻對幼兒開放3~4個小時,目的純粹是為了支持家庭教育而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而幼兒家庭也一般是大戶人家或書香門第。1900年,一家擁有專業課程、托管幼兒2年時間的以“福祿培爾學習班”命名的機構落成。1904年,兩位日後名聞遐邇的姐妹——愛倫(Ellen)和瑪利亞·莫伯格(Maria Moberg),開辦了瑞典曆史上第一家為公眾而辦的幼兒園。為了縮小社會差距,鼓勵幼兒接受良好的教育,愛倫和瑪利亞·莫伯格所辦的幼兒園僅收取低額費用,或者實行全免。可以說,瑞典在19世紀形成的托兒所和幼兒園成為瑞典學前教育機構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