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把華麗辭藻和誇張、靈動、跳躍的文字看做是文學語言,特別強調新聞表達的是信息,語言隻是表意的符號,不必過於強調和突出,隻有要語言樸素淺近、通俗易懂就行了。如果有足夠的語言修養,平易淺近便是一種寫作中難得的天然去雕飾的境界。如果語言的修養不充分,平易淺近有時候就會流於僵硬、呆板、粗陋。了無新意,也不見生機與活力。
要分析語言是否具有活力,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麵切入。首先,查看是否堆積了太多的套話。套話是指一些約定俗成的現有話語,總是出現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它們原本的含義日漸喪失,傳達出來的是一種寬泛性的籠統概念。比如古人在相互分別之後,喜好在書信中或者重逢後說一句:“別來無恙乎?”這隻是一個一般性的問候,並不是真的打聽對方有沒有患病。如果真是這樣,不僅問候的善意全失,而且還有唐突與冒犯的意味。現在人見麵則喜歡問:“吃了嗎?”這話也沒有了字麵上的表意功能,變成了純粹的問候語。因為說話者並不真正關心對方是否用過餐,如果另一方說還沒有吃飯,他並沒有請吃飯的意思。
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使用客套話,充分發揮出了套話的現實功能,也顯示了說話者的社會閱曆。但是,在新聞作品篇幅有限,也就是說在引起受眾注意力的機會極為稀罕的情況下,還讓大量的套話充斥其間,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它既是對有限的新聞資源的揮霍與浪費,也是對受眾接受耐心的極大折磨。但是,不幸的是,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不勝枚舉。有網友還對此進行了概括,下麵是其中概括的部分內容:
會議總是隆重的,閉幕總是勝利的。
決議總是通過的,路線總是正確的。
班子總是團結的,決策總是英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