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國學讀本

諫逐客書[1]

字體:16+-

李斯[2]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3]。昔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4],東得百裏奚於宛[5],迎蹇叔於宋[6],來邳豹、公孫支於晉[7]。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8]。孝公用商鞅之法[9],移風易俗,民以殷盛[10],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11],舉地千裏,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12],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13],北收上郡[14],南取漢中[15],包九夷[16],製鄢、郢[17],東據成皋之險[18],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19]。昭王得範雎[20],廢穰侯[21],逐華陽[22],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23],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24],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45],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46],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47],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48]。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49],卻賓客以業[50]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51]”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52],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53],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注釋

[1]本文選自《史記·李斯列傳》,篇名為後人所加,秦王政元年(前246),韓國派水工鄭國來秦大興水利,耗費秦國力,不能對韓用兵。此事被發覺後,秦王政十年(前237)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議,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於是上書勸諫。秦王看後,乃除逐客之令,複李斯官職。書:上書,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