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係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1],一致而百慮[2]。”
注釋
[1]天下:天下人,一切人。歸:結局,歸宿。殊:異,不同。
[2]一致:目的一致。百慮:多種打算。
《國語·鄭語》[1]:“夫和實生物[2],同則不繼[3]。以他平他謂之和[4],故能豐長而物歸之[5]。若以同裨同[6],盡乃棄矣[7]。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8],以成百物。”
注釋
[1]《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以記言為主。作者相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實則成書於戰國。選文記載鄭桓公與太史伯商量鄭國東遷之事。
[2]夫:句首發語詞。和:原意為聲音相應,引申為諧和,調和。實:副詞,其實,實際。
[3]繼:增益。
[4]他:兩個“他”均指不同事物。平:使平衡協調。
[5]豐長:豐富發展。物歸之:萬物歸於和諧統一。
[6]裨:益,增加。
[7]盡:竭盡,達到極點。棄:廢棄。
[8]土與金木水火:即五行,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之一。五行互為生克,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五種物質來比附自然界萬物的相互關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色彩。漢儒將之與封建倫理、社會法則相結合,衍生出“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德”(溫、良、恭、儉、讓)。董仲舒進而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說。後被方術者利用,成為古代算命術的理論依據。
《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2]。’”
注釋
[1]君子:有道德的人。和:恰到好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眾和諧。同:同流合汙,盲從附和。
[2]小人:無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