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
子貢曰[1]:“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3]!堯舜其猶病諸[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5]。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6]。”(第三十章)
注釋
[1]子貢(前520—?):孔子弟子端木賜,字子貢。衛人。政治家。
[2]博施:廣泛地給予。濟眾:幫助大家生活得更好。濟,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
[3]“何事”二句:哪裏僅是仁道,一定是聖德了。
[4]“堯舜”句:堯舜或者都難以做到吧。
[5]夫:句首語氣詞。立:站,引申為站得住腳,意即有成就。達:通達。這裏不能釋為發達。“夫仁者”二句:孔子論仁,有積極和消極兩個層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其中的積極要求,稱為“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消極要求,稱為“恕”。參看下文。
[6]近取譬:從身邊選擇例子(照著做)。仁之方:(實踐)仁道的途徑。
顏淵
顏淵問仁[1]。子曰:“克己複禮為仁[2]。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3]。為仁由己[4],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5]。”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6]。”顏淵曰:“回雖不敏[7],請事斯語矣[8]。”(第一章)
注釋
[1]顏淵(前521—前490):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
[2]克己複禮:克,克製。文中指約束。複,恢複,這裏指恢複到符合周禮的狀態。孔子致力於恢複周禮。他曾說:“周鑒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3]歸仁:猶稱仁。
[4]為仁由己:實踐仁全憑自己。
[5]目:此處指行動的綱領。
[6]“非禮”四句:不合禮製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即以禮製作為行動的準則。孔子所講的禮製,是禮外而仁內。他不同意脫離“仁”講“禮”:“人而不仁,如禮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