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國學讀本

《尚書》選讀

字體:16+-

五子之歌[1]

其一曰[2]:“皇祖有訓[3]:民可近,不可下[4]。民惟邦本,本固邦寧[5]。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6]。一人三失,怨豈在明[7]?不見是圖[8]。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9],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注釋

[1]本文選自《尚書》。《尚書》,古稱《書》,漢以後稱《尚書》。尚,通上,上代以來之書,故名。為上古曆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史籍著作的匯編,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孔子編定。原有百篇。秦焚書後,西漢初年伏生所傳二十八篇用漢代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另有漢武帝時孔宅牆壁中發現的本子,用先秦古文寫成,稱古文《尚書》,已佚。東晉梅賾所獻係偽書。阮元本《十三經注疏》,是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的合編。五子之歌:選文出自偽古文《尚書》部分,然《五子之歌》孔壁本應當確有,《史記·夏本紀》引《書序》:“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五子,夏啟的五個兒子,太康兄弟。

[2]其一:指五子之歌中第一首歌詞。

[3]皇祖:皇,《說文》釋為“大”,指大禹。訓:訓誡。

[4]近:親近。下:低下,此處指以為卑賤。

[5]惟:語氣助詞,用於句中以調整音節。邦本:國家根本。本固邦寧: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安寧。

[6]予:我。愚夫愚婦:泛指普通百姓。一:整個地,全部。

[7]三:意為“多”,古文“三”“九”“十二”之數,類多概指。怨豈在明:民怨難道在明顯的時候才重視?

[8]不見是圖:即“圖不見”,指謀於細微不見的過失。

[9]臨:麵對(上對下,尊對卑)。兆:十萬曰億,十億曰兆。言多。懍乎:恐懼。懍,同“凜”。朽索:腐朽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