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2];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3];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4]。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5];近者不親,無務求遠[6];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7]。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修者也[8],修身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9]。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10];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11]。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12]。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13];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14]。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15];出於口者,無以竭馴[16]。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17]!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18]。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19]。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20]。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21]。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22]。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23]。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24],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25]。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嚐有也[26]。
注釋
[1]《墨子》是一部集中反映墨家政治主張的書籍,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宣傳天誌、明鬼,針對當時流行的命定論,主張“非命”。在真理的原則上,主張經驗論。墨家以“義”為根本觀念,認為“義”的觀念來源於“天”,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義利統一的道德觀。確立了“三表法”作為立論說理的準則,在中國哲學史和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體裁雖保留了對話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論說文的雛形。墨家的政治主張,都是以解救時弊為目的,今本為漢代劉向校定,著於《別錄》。劉歆《七略》與班固《漢書·藝文誌》均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