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毽球運動起源於廣東,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是一項簡單易行且技法多樣的群眾性體育項目。同時,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最早設定為正式比賽的項目之一(見圖19-7)。
圖19-7 毽球比賽
一、毽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毽球是從我國古老的、民間廣為流傳的踢毽子衍生而來的,由於它不受場地限製,簡單易行,運動量可大可小,深受群眾的喜愛,作為全民健身的一個重要項目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1913年在我國山東省濟寧縣喻北屯城南張村的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畫像石,其中一塊就是蹴毛丸圖,圖中8人以橢圓形地毯為中心,表演蹴毛丸。他們的動作和諧舒展,神態各異,瀟灑自然。從圖中可以看到蹴毛丸的基本姿態與現代踢毽子的盤、拐、繃、磕以及手心、手背、裏抱月、外抱月等踢毽子的基本技術相似。由此可見現代的毽球起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漢代蹴毛丸活動,毽球是當時踢毛丸的發展。
20世紀內30年代,廣州火車站周邊的三輪車工人在閑暇時以繩為網,進行“網毽”遊戲。由於這項活動不受場地限製,用鵝毛製作的毽子耐用易帶,比賽時每邊2~3人對踢,不使毽子落地,落地為敗,使踢毽子逐漸發展為對抗性的比賽,提高了踢毽子的競技性。當時廣州三輪車工人把這項運動叫“網毽”。以後這項運動逐步推廣到廣州市的許多工廠、學校和其他行業中,並隨著華僑的往來,逐漸把這項運動推廣到東南亞幾個國家的民間中去。
20世紀50年代初期,廣州市體委製訂了第一部《網毽競賽規則》,並且每年舉行全市網毽比賽,因而使網毽運動得到很快的發展,競技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1980年底火車頭體育協會在北京舉行了全國職工毽球比賽,深受廣大基層職工的歡迎。國家體委為了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起草了全國第一個《毽球競賽規則試行草案》。1984年3月3日,原國家體委擬定了《關於把毽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決定》,並在《體育報》正式公布《毽球規則試行草案》,為毽球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