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學體裁。它的內容幾乎囊括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這隻是我們欣賞小說的一個方麵,而語言、情節、風格等方麵是小說的形式。以何種形式來表現它的內容也是小說欣賞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小說的欣賞來說也是多層麵、多角度的。由於主體的不同,小說的欣賞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所以,欣賞小說是沒有一定之規的。
就一般欣賞而言,有以下三個方麵需要特別注意。
(一)了解小說的寫作背景
了解小說寫作的背景包括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還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寫作該作品時的精神思想狀態,從而正確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比如我們以《聊齋誌異·念秧》為例。騙術自古有之。在《秦律》中能找到相關的法律,魏晉時期的《世說新語》中就有比較完整的記錄,在《唐律》中則規定了詐欺官私財產、詐為官私文書、詐療疾病取財、詐除去死免官戶奴婢四種詐騙財物的行為。早期的騙術較少發生於經濟犯罪領域中,更多地發生於政治、軍事、外交等非經濟生活領域。而以詐取錢財為目的的騙術在明代才被大量記錄下來。了解相關曆史不難發現其中原委。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買賣也變得日益頻繁起來。在這種環境下,當時的皇室、宦官、勳爵、外戚及官僚等達官貴人憑借特權大肆吞並農民的土地,興建各自的莊園。再加上徭役和賦稅,越來越多的人流離失所。明代的人口脫離土地的情況比較嚴重,人口呈現出流動性強,城市人口構成複雜的特點。流民的增加一方麵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促進了商業、手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對明代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國的資產階級萌芽即始於明代;而另一方麵流民也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經濟的發展使得貨幣的使用更為頻繁、複雜。銀有重量、成色之分,錢有大小、好壞之別,私鑄公行,假銀流於市,銀錢名目繁多,通行混亂不堪。當時有記錄的製作假銀的方法就有數十種,還有紙幣甚至外幣也流通於經濟活動中。貨幣是反映社會經濟的一麵鏡子。如此繁多的貨幣名目和複雜的流通狀況說明當時沒有完善成熟的經濟運行機製,以取財為目的的經濟詐騙活動也自然較之以往各個朝代頻繁起來。明代出現了大量以記錄各種騙術為主要內容的故事。到了清代經濟詐騙並沒有得到改變反而更加猖獗和隱蔽。《念秧》就是反映這一題材的小說。同時代的相關題材的故事我們在《儒林外史》《子不語》等作品中還能找到。了解了《念秧》背景,在欣賞這部小說時我們就可以正確理解作者防騙杜騙的初衷和勸人自律慎行的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