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
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緣的淩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歎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賞析提示】
這是一首愛情詩。在這首《致橡樹》中,詩人把自己的抒情主體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為愛的另一方是橡樹的形象。詩人以“致橡樹”作為詩的題目,表明詩的中心是愛的一方對另一方的傾訴。這種傾訴,不僅表白對愛的誠摯、堅貞和熾熱追求,更主要在於表現對愛的理解和信念。這樣,這首沉浸著濃烈感情色彩的愛情詩,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傾向。
這是舒婷詩歌創作的一種普遍的觀照方式,即在比較單純的愛情外觀下,蘊藉著比愛情本身更豐富的社會內涵。
傳統的愛情觀,總是要受到它所處的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和倫理觀念的幹擾和製約。因此,愛的結合,有些並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合,而是權勢和財勢的結合。結合的雙方也往往變成主導和從屬、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從而失去愛的本質。詩人在這首詩裏,所摒棄的便是這種陳腐的觀念。她否定了那種依附性的愛情觀:如淩霄花之於高枝,癡情鳥之於綠蔭;也否定了那種奉獻性的愛情觀:如源泉送出慰藉,險峰襯托威儀。這兩種愛情觀都以犧牲一方作為愛的前提,這些愛情觀都反映出漫長的封建社會在我們民族心理中的曆史積澱。她所追求的愛,是雙方彼此平等:“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個平等的基礎,是彼此的人格獨立。形象可以迥異:“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歎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但重要的是它們都必須是“樹的形象”“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隻有在這樣人格價值的各自獨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既“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又“共享霧靄、流嵐、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