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時期詩歌欣賞
(一)《詩經》一首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①,白露為霜。所謂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③,道阻且長。溯遊從之④,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⑤,白露未晞⑥,所謂伊人,在水之湄⑦。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⑧。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⑩,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11)。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12)。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13)。
注釋:
①蒹葭:音“間加”,此指蘆葦。蒹:荻葦;葭: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
②伊:指示代詞,可譯作“此”或“彼”。伊人,即那個人,多用於女子代稱。
③溯洄:逆流而上。從:跟隨,這裏指追尋。
④溯遊:順流而下。
⑤淒淒:通“萋萋”,草木茂盛。
⑥晞:音“希”,幹,曬幹。
⑦湄:音“眉”,岸邊,水草交接的地方。
⑧躋:音“機”,升,登高。這裏指道路坎坷難以攀登。
⑨坻:音“池”,水中的小沙洲或小塊陸地。
⑩采采:眾多,繁盛。
(11)涘:音“四”,水邊。
(12)右:指道路迂回曲折。
(13)沚:音“止”,水中沙灘。
【欣賞指南】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基本表現方法。在《毛詩·大序》中,它們與“風、雅、頌”並列,被稱為詩之“六義”。但“賦、比、興”具體應該怎樣解釋,曆代學者眾說紛紜。如果我們隻就“賦、比、興”這三個字最簡單、最基本的意義來解釋,則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賦”有鋪敘之意,是把所欲敘寫的事物加以直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比”有擬喻之意,是把所欲敘寫之事物借比為另一事物來加以描述的一種表達方法;“興”有感發興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的觸發而引出所欲敘寫之事物的一種表達方法。當我們把這三種表達方法總結一下就會發現,它們實際上都表明了詩歌中情意與形象之間互相引發、互相結合的幾種最基本的關係和作用。所以“賦、比、興”事實上是中國最古老的詩論,是古人對詩歌中的感發作用及其性質的一種最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