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期是歐洲文學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浪漫主義文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文學史上占有主導地位。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的泥古傾向和理性教條的束縛,強調創作自由,強調情感和想象在創作中的作用,著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追求個性解放和絕對的創作自由。在表現手法方麵,浪漫主義偏愛誇張和對比的手法,以期達到形象鮮明的藝術效果;語言風格方麵喜歡運用華麗的辭藻,作品中充滿豐富的比喻。此外,浪漫主義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感傷主義文學的巨大影響,因此大多數作品的基調都帶有強烈的感傷主義色彩。
(一)“湖畔派”與田園詩
“湖畔派”是最早出現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派,主要有三位詩人。由於他們曾隱居於英國西北部的湖區,因此得名“湖畔派”。他們的作品大多描寫農村生活和自然風光,遠離社會鬥爭與矛盾,以田園牧歌的美好和質樸否定城市文明的醜惡。
1.華茲華斯
華茲華斯(1770—1850年)是湖畔派最重要的一位詩人也被稱為“桂冠詩人”。他關於詩歌改革的主張以及他的創作實踐結束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浪漫主義的發展。他的作品以描寫優雅恬靜的自然景物見長,意境清新、形象生動,體現了他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把大自然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加以謳歌,因此被譽為自然詩人。代表作《丁登寺》《永生的了悟頌》《我孤獨地漫遊,像一朵去》以及《孤寂的刈麥女》《杜鵑頌》等都被傳誦至今。
2.柯勒律治
柯勒律治(1772—1834年)是另一位“湖畔派”重要詩人。他的詩具有神秘浪漫色彩。他認為想象力是詩人的靈魂,因此他的作品以玄妙離奇和古怪玄幻為基調。代表作有長詩《古舟子詠》《忽必烈汗》和《克裏斯托貝爾》,這些作品被認為是浪漫主義文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