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欣賞

三、古典主義與啟蒙主義時期的詩人

字體:16+-

17世紀歐洲最主要的文藝思潮是古典主義,持續到19世紀初。它產生於君主專製製度的法國,其首要特征是具有為君主專製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性;其次是注重理性,以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唯理主義為其哲學基礎,主張用理性克製情欲,理性就是良知;最後是模仿古代,重視格律。

18世紀歐洲各國相繼發生了又一次思想革命運動——啟蒙主義。啟蒙運動提倡用近代文化啟迪人們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消除教會和貴族統治者所散布的迷信與偏見。它超越了文化運動的範疇,成為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革命運動。啟蒙主義思想家們以“理性”為武器,把人的理性看做是一切現存事物的最高裁判,認為消滅了剝削製度之後,人類將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那將是一個以自由、平等和普遍幸福為特征的“理性王國”。他們以宣傳啟蒙思想為有力武器,因此啟蒙主義文學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教誨性,同時也具有民主性,繼承了文藝複興以來進步文學的現實主義特征,更強調文學題材和內容的真實性。這個時期的詩歌創作以長篇敘事詩成就最高。

(一)彌爾頓與《失樂園》

彌爾頓(1608—1647年)是17世紀英國最主要的詩人。他推進了人文主義,是18世紀啟蒙思想家們的“先輩”,被看做文藝複興運動和啟蒙主義運動之間的橋梁。彌爾頓的創作分為三個時期:前期是成長和學習期。其前期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詩作,風格清麗,表現無邪、純潔的胸懷,以鏗鏘的音調,整齊的詩行,彰顯心靈之美,成名作為《聖誕清晨歌》。1630年寫了《莎士比亞碑銘》,這是第一首獻給莎士比亞的詩。中期創作以散文為主,但寫作了他最著名的一首十四行詩《我仿佛看見了聖潔的亡妻》,這首聲情並茂、如泣如訴的悼亡詩是為他死於產褥熱的第二任妻子胡德科克而作。晚期創作是詩人一生最艱苦的時期,因為複辟王朝對革命黨人瘋狂的報複,彌爾頓一度被捕入獄,雖然幸免死刑,但出獄後的行動受到嚴密的監視,又有失明和痛風的折磨,但詩人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作品,長篇詩作《失樂園》《複樂園》和《力士參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