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學前教育史

第五章 近代歐美和日本的學前教育

字體:16+-

17世紀至19世紀下半期是歐美和日本曆史上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而確立統治地位的社會大變動時期,即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製度取代了封建製度,解放了生產力。17世紀以後,近代自然科學迅速發展,導致了第一次技術革命,開辟了蒸汽機的新時代,使資產階級得以徹底摧毀舊的封建關係。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工業化不斷發展並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以發展重工業(尤其是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為重點。除蒸汽機外,又開始使用電氣動力。近代政治、經濟的發展成為推動近代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動力。

發端於17世紀後半期的英國貧民窟幼兒保護和養育設施是近代歐洲學前教育設施的萌芽。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而集聚於城市,為產業革命創造了基礎條件,同時也帶來一係列社會問題,使貧民管理(包括貧民嬰幼兒的隔離、保護和教育問題)成為英國政府的頭等大事,由此也開創了近代貧民慈善學前教育的傳統。但這一時期英國的貧民救濟設置的主要目的在於挽救貧民嬰幼兒的生命,教育的成分微乎其微。18世紀末,在法、德、俄等國都出現過類似設施,但已增加了不少教育因素。

產業革命的發展,女工和童工的增加,對近代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母親們外出做工,嬰幼兒童的保護和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麵,貧窮家庭的兒童迫於謀生的壓力,不得不在七八歲就開始做工。他們的父母十分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入廠做工以前能學到一點起碼的讀、寫、算知識。在上述情況下,歐文創辦的幼兒學校後來形成了一場運動,先是在英國,以後又波及法、德、美等國。裴斯泰洛齊的直觀教學法對這一時期的學前教育的方法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