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全稱澳大利亞聯邦,位於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全國有94%為歐洲國家移民後裔,4%的亞裔,土著居民占1.5%。[4]澳大利亞憲法規定,教育基本上由各州政府負責,教育分權於各州。各州在製定學校、課程、課程和學生評價等政策上有較大權限。受教育製度的影響,澳大利亞學前教育機構多種多樣,服務的提供和教育政策製定的責任由澳洲各級政府共同負擔,特點不一。
(一)澳大利亞學前教育曆史沿革
1.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學前教育
19世紀末期,受福祿培爾、裴斯泰洛齊及歐美的幼兒園運動的影響,安德生(Anderson,Maybanke)在南威爾斯以及迪麗莎(De Lisa,Lillian)在南澳領導澳洲幼兒教育與保育運動。澳洲出現了收費幼兒園,大多附屬於私立女子學校,隻有富有家庭的子女才能就讀。1895年,慈善幼兒園運動(philanthropic kindergarten movement)興起,同時新南威爾士幼兒園聯盟(Kindergarten Union)成立。1896年,這個組織在悉尼創辦了澳大利亞的第一所幼兒園。幼兒園運動提倡將幼兒園原理引入校園中,並在貧窮郊區設置免費幼兒園。
1911年各省均建立了類似的慈善幼兒園。幼兒園被視為城鎮社會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工具,主要是促進幼兒的教育及社會化,並未考慮為職業婦女提供幫助。當時多數幼兒園的開放時間從早上9點到中午12點,並隻招收3歲以上的兒童。
20世紀初麵對藍領階級上班婦女的困擾,出現了全日製托兒所(Day Nursery)運動。全日製托兒所從早上7點開到下午6點,並且願意招收托嬰兒。但此時教育與保育卻存在明顯的分歧,幼兒園運動強**育,托兒所卻強調生理健康,工作人員主要為護士。
1938年,聯邦政府開始以有限製的方式提供少數的幼兒教育機構,即在每個省的省府成立一所示範性的幼兒教育與健康中心(demonstration child education and health centre),又名高黎夫人幼兒中心(the Lady Gowrie child Center),主要以下層社會的家庭為服務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