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占主導地位。其特征是偏重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個人情感,歌頌大自然,詛咒城市文明,重視民間文學,追求出奇製勝的藝術效果。19世紀歐美文學流派繁多,詩歌方麵成就較高,產生了多位影響較大的詩人。
浪漫主義作為文學思潮,出現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其主要體裁則是詩歌。
在德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諾瓦利斯。他的重要詩集《夜之頌歌》是典型的德國早期浪漫派作品。德國最大的浪漫派詩人是海涅。海涅早期詩作如《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和《北海集》等,都以個人遭遇和愛情苦惱為主題,具有浪漫主義傾向。他最重要的抒情詩集是1827年出版的《詩歌集》,其中不少詩作充分表現出浪漫主義的風格,感情純樸真摯,民歌色彩濃鬱,被視為德國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
英國浪漫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學運動,開始於“湖畔派”詩人的創作。“湖畔派”主要由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三位詩人組成,因他們曾長期住在英國北部的湖區而得名。1789年,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合寫的詩集《抒情歌謠集》出版,標誌著英國浪漫主義的開始。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開了新詩風之後,英國詩壇繼而便出現了一大批新詩人,其中享有世界聲譽的是拜倫、雪萊和濟慈。拜倫的成名作是組詩《東方敘事詩》,詩中塑造了一係列孤傲的社會叛逆者形象,即有名的“拜倫式英雄”。他的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他的最後一部重要作品是未完成的長篇諷刺敘事詩《唐璜》。除了敘事詩,拜倫還寫有大量的抒情詩,其風格和他的敘事詩一樣,既痛苦又孤傲,既陰鬱又強烈,可說是詩人個性的自我寫照。雪萊(預言詩人)是一位理想主義詩人,有“天才的預言家”之稱。在他最早的一部長詩《麥布女王》裏,就已體現了詩人的“預言”特色:麥布女王撩開“時間”的帷幕,看見“未來的世界不再是地獄,而是愛情、自由、健康”。他的另一部長詩《伊斯蘭的起義》也體現出這一特色,雖然長詩的結局是悲劇性的,但詩人還是對未來充滿信心,預言道:“未來的歡騰將來自於我們的死亡。”他的《致雲雀》和《西風頌》是西方膾炙人口的名篇。約翰·濟慈(抒情詩人)則是浪漫主義詩壇的奇才,他的重要的長詩有《安狄米恩》、《拉美亞》和《海璧朗》等,而他享譽世界的作品則是頌詩《希臘古甕頌》和《夜鶯頌》。尤其是後者,可說是浪漫主義抒情詩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