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戲劇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重的時代。法國和俄羅斯的戲劇成就最為突出。雨果代表了積極浪漫主義戲劇的最高水平,果戈理、契訶夫代表了批判現實主義戲劇的最高水平。
浪漫主義戲劇反對古典主義的既定規則,崇尚主觀,謳歌自然天性,強調藝術家的**、個性想象和靈感,主張戲劇既不拘泥於古典傳統的所謂規則,也不必恪守生活真實的局限。法國的夏多布裏昂被稱作“浪漫主義之父”,是因為他最早建立了一整套以悲觀厭世、消極頹廢、感傷哀怨為特征的浪漫主義美學思想,擴大了對自然美的描寫範圍。浪漫主義代表作是維克多·雨果的《克倫威爾》。
19世紀社會各方麵的飛速發展,導致了西方人在觀念形態上發生了變化,認識到了浪漫主義對社會的抽象抗議和對未來的空洞理解,已經不再能夠滿足時代、社會的需要。資本主義金錢萬能的觀念,致使社會腐敗、黑暗、墮落,社會現狀迫使作家們必須冷靜地觀察和描寫周圍的一切,剖析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努力找出本質的真實。現實主義戲劇成就突出,體現了如下特點:選擇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盡可能地反映生活的真實;在藝術表現上,以客觀再現為基礎,以塑造典型人物為原則,以逼真和準確的刻畫細節為要義;注重戲劇結構的完整性和戲劇的內在張力,時間、地點和事件集中。如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櫻桃園》。亞·尼·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大雷雨》、《肥缺》等,其劇作生活氣息濃厚,運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對白富於幽默感,劇情緊張動人。
同時,19世紀中期以前,戲劇藝術較為落後的北歐,進入70年代以後卻占據了歐洲的領先地位。代表作家有挪威的易卜生、瑞典的斯特林堡等。易卜生是挪威最傑出的戲劇家,北歐現實主義最重要的代表,歐洲戲劇新紀元的開拓者。他把戲劇作為工具來探索人生、反映社會,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作品有《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群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