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他認為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陶行知德育理論的主題,早在1919年,他在《新教育》一文中就說:“我們現在處於二十世紀新世界之中,應該造成一個新國家,這個新國家就是富而強的共和國。”同時,還需要“一種新的國民教育”,來“引導他們,造就他們,使他們曉得怎樣才能做成一個共和國的國民,適合於現在的世界”。
愛國是每一個國民的本分和應盡的責任。早在1924年,他就指出:“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個人的本分。顧亭林先生說得好:‘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凡是腳站中國土地,嘴吃中國五穀,身穿中國衣服的,無論男女老少,都應愛中國。”他又在1936年寫成《中國人》這首詩歌,其愛國之心溢於言表:“我是中國人,我愛中華國,中國現在不得了,將來一定了不得”。
至於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他認為絕不是抽象或空洞的,而是具體而可行的。首先,由於“各人所處的地位不同,愛國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他告誡青少年學生,努力學習是與愛國完全一致的。他寫道:“小孩們用心讀書,用力搞好體操,學做好人,就是愛國。今天多做一分學問,多養一分元氣,將來就能為國家多做一分事業,多盡一分責任。”其次,必須教育青少年學生遵紀守法。他寫道:“然愛國者必遵守法律,今日不服從學校之法律,安望其他日服從國家之法律乎?”因此“欲他日愛國愛人,必自今日不欺始,欺人欺己而自謂愛國愛人者,假愛也。”再次,必須教育青少年愛護公共財物。1926年,他在《尊重公有財產》一文中寫道:“做公民的一方麵要自己愛惜公物,一方麵對於損壞公物的人還要一致反對,我們應當愛護公物為己物。”因為如果青少年學生形成隨意損壞公物的習慣,“漸漸地可以盜賣公產,甚至於可以盜賣國權。”因此,“要曉得一個人愛國不愛國,隻需看他對於公有財產之態度,隻須看他對於公有財產有沒有不願取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