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恒春
一、導論
陶行知(1891—1946)是享譽世界的人民教育家,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
他的童年、少年時代是在徽州故鄉度過的。陶行知小名和尚,學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出生於徽州歙縣城西黃潭源村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陶位朝,字笑山,號槐卿,初通文字,為人老實。陶行知祖上本有一些田產,至陶父時隻剩一畝一分田;原來在休寧萬安鎮上還開過一爿叫“亨達官”的醬園店,因營業蕭條,陶行知出生時,陶父已在家中務農,他不善家事,田地又少,靠種瓜菜、賣醬油、砍柴火度日。
陶行知孩童時期就表現出聰穎的天性。他常去鄰村葉家廳堂遊玩,看到對聯字畫,就用竹條在泥地上描摹。到了讀書的年紀,家貧無力交納學費,幸好有位方庶鹹秀才在附近蒙館教書,喜愛聰明好學的陶行知,願意免費收為學生。這樣,六歲的陶行知得到了啟蒙教育,方庶鹹也由此成為陶行知人生路上的第一位恩師。九歲時,陶行知到休寧萬安,外婆見其聰明伶俐,把他留下送到吳爾寬先生的經館伴讀,這才正式入學。
當時的徽州教育素稱發達,蒙館專為幼童開蒙,進行啟蒙教育,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影》《幼學瓊林》等,經常的功課是上書、背書,讀一本背一本,到年底則一本一本從頭背。其次是寫字,從描紅到臨帖,天天要練。陶行知後來果然練出了一筆好書法。啟蒙教育完畢之後便進入經館,讀《四書》《五經》以及“時文”,“製藝”(八股文),這時塾師便要開講,並教學生對對子,做詩做文。名塾師則注重引導學生自學,啟發誘導,往往引而不發,使其自思,還提倡質疑問題。陶行知聰穎過人,由蒙錠而經館,且吳爾寬先生又是前清秀才,所以學得十分紮實,要求用45分鍾將43行《左傳》熟讀記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