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激烈變革的時代,救亡壓倒啟蒙,戰爭壓倒和平。政治上,由專製開始走向形式共和;經濟上,小農經濟逐漸為工商文明取代;文化上,傳統的儒家文明正在走向現代文明。這一切,都成為陶行知一生活動和思想最生動的注腳。陶行知關於師範教育的探索和論述,不僅在當時振聾發聵,對於當今的時代,意義仍然十分重大。
首先,陶行知關於廣義師範教育的論述,明確指出了教育不隻是教師的事情,“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也不僅僅是對於教育的價值期待,一切從事教育工作的相關人員,都應該明白自身在整個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與責任。陶行知曾經列舉了三種教育家:“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隻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隻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隻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然而,這都不是理想的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真正第一流的教育家,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前者需要打破一切的條條框框,不受任何價值、信仰、意識形態的束縛,秉持一種學術自由的精神,去探尋真相,追求真理。後者需要有放棄所有名譽地位與物質享受的決心與勇氣,去到最需要教育家的老少邊窮地區,實踐教育改變社會的理想。陶行知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我國的教育,包括師範教育的培養人數、體製結構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站在“廣義師範教育”的角度來看,他曾經極力批判的製度,今天部分還在積極推行。我們依然無所謂教育家辦學,依然無所謂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的係統培訓。掌控中國絕大部分學校的,依然不是陶行知所期待的教育家,而是政府任命的行政官僚。在十八大的改革藍圖中,教育去行政化已經成為共識。在改革方向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擺脫管控思維的桎梏,還給學校一片自由的沃土,需要全體公民給予更加積極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