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了不少教育大家,他們的教育理論各具特色,如蔡元培的大學教育,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黃炎培的職業教育,陳鶴琴的兒童教育等。其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極富特色,它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實踐性、創新性和本土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至今仍然是我國現代教育體係的理論來源之一,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指明了路徑,提供了借鑒,具有多方麵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一)教育本質的回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特別是“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強調生活與教育的一致性,認為生活還有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通過生活來進行;教育決定於生活,又反過來促進生活的發展。主張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相聯係,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實質上與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是一致的。其合理內核可以被今天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所吸收,並體現在國家的教育方針和一係列的政策法規之中,成為今天中國教育理論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厘清了教育與生活的關係,是教育本質的回歸,也是對脫離生活等各種新老八股教育的否定。
關於生活,陶行知在不同的場合說過,其基本的含義有兩點:一是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的活動,即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裏生生不息的,就是生活。二是指作為社會曆史主體的人類的全部生活實踐,即“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陶行知所說的生活,既包括了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也包括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實質上是指中國人民反帝反封、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社會發展的生活實踐。關於教育,陶行知在不同的場合也說過,主要有兩層意思:第一,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國民的意思。又說教育是生活的改造,是民族解放,大眾解放,人類解放之武器。這兩層意思,分別指出了教育的本質和功能。陶行知提出教育以生活為中心,通過生活來進行,以求得生活的向前向上與提高。他認為生活與教育具有同一性,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不能脫離教育,有什麽樣的生活就應有什麽樣的教育,教育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因此陶行知大力抨擊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和洋化教育。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今日中國內地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應試教育、分數教育仍未斷絕。培養的人中,固有不少四化建設者和接班人,但仍有一些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書呆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昭示我們,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培養人,改造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勞動者,也就是陶行知所說的有健康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和改造社會的精神,不是培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少爺小姐,也不是培養隻會埋頭學習的蛀書蟲和應試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