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至開元、天寶年間,進入了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鼎盛時期。和初唐相比,書法不僅表現在楷書和行草,包括隸書、篆書、章草在內的各種書體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隸書“四大家”韓擇木、李潮、蔡有鄰、史惟則等;篆書有李陽冰等;而“唐草三傑”——賀知章、張旭和懷素是這個時期草書的代表人物;行書上取得最大成就的有李邕、蘇靈芝、吳通微等人。而這一時期書法成績最為卓越,最能體現中唐風貌的首推顏真卿。
顏真卿《顏勤禮碑》《祭侄文稿》
圖8-8 顏真卿《顏勤禮碑》
顏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為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顏真卿為琅玡顏氏後裔,為儒學世家,家學淵博,五世祖顏師古是北齊著名學者。顏真卿曾為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曆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代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勸諭,為李希烈所留,忠貞不屈,後為李希烈縊殺。他秉性正直,以義烈名於時,被後世眾多書家譽為“字如其人”的代表人物。其楷書代表作品有《東方朔畫讚碑》《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等;行書代表作品有著名的“三稿”——《祭伯父文稿》《祭侄文稿》《爭座位稿》以及《劉中使帖》等。
《顏勤禮碑》,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護軍顏君神道碑》,大曆十四年(779)立,是顏真卿71歲時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文並書的神道碑。四麵刻字,碑陽19行,碑陰20行,每行38字,碑側有5行,行37字,計1667字。1992年10月在西安舊藩庫堂後(今西安市社會路)出土,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碑林。此碑是顏真卿60歲時所作,是顏真卿楷書個人風格成熟期的作品。此碑以篆書筆法作楷,點畫橫細豎粗,豎畫尤為飽滿。單字結構四角撐滿,結構原理類似於漢代印章,從某些方麵反應了大唐的鼎盛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