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法鑒賞

二、初唐時期書法

字體:16+-

唐代初期的書法,以“初唐四家”——歐、虞、褚、薛最為知名。這一時期書法藝術極度繁榮,是一個書法人才輩出的時代。這一時期書法的繁榮,應該和唐太宗李世民關係重大。正是在他的提倡和影響下,唐代書法走上了鼎盛的時期,所以對於唐代書法的發展,唐太宗是一個不可不提的人物。同時,王羲之書聖地位在曆史上的確立,也與唐太宗的推崇不無關係。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王羲之的書法在初唐時期風靡一時,幾乎成為一種必然。

初唐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楷書、行書和草書上,同時也表現在書法藝術的理論基礎研究上。孫過庭的《書譜》不僅是一部經典的草書作品,也是書法史上一部影響盛大的書法理論著作。

唐太宗李世民《晉祠銘》

圖8-2 李世民《晉祠銘》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係唐高祖李淵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在唐帝國首都長安發動的玄武門政變,並繼承皇帝位,這便是唐太宗,年號貞觀。唐太宗在位期間(626—649),不僅在治理國家上勵精圖治,顯現出他在政治、軍事方麵的卓越才能,而且也十分重視文化藝術和教育的發展。唐太宗不僅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而且還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傑出的書法家。李世民行書,乃出自史陵,而後參學虞世南,追仿王羲之,終於筆力遒勁,遂為一時之絕。注重骨力,豐神勁拔,以真、行書為勝。《書小史》稱其:“工隸書、飛白,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於逼真。”並且打破古人隻有篆、隸、楷正書入碑的慣例,寫下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塊行書碑——《晉祠銘》。《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唐太宗撰文並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碑額高106厘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九字。撰書於貞觀二十一年(647)七月,著錄首見趙明誠《金石錄石》。碑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此碑行書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用筆遒勁,氣勢闊綽,誠如《石墨鐫華》卷二所評:“全法《聖教序》《蘭亭》而縱橫自如”。清楊賓《大瓢偶筆》對此碑有這樣的評價:“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清錢大昕言此碑:“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不僅書法藝術水準高,而且還首開行書勒碑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