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是草隸的發展,是進一步演化成今草的過渡字體。初期的章草,不過在原有的草隸基礎上,略微參入使轉筆畫,逐步發展成為成熟的章草。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說:“漢興,有草書。”[13]就是指這種行將發展成章草的草隸。章草字體的成熟和登上藝術高峰,見於《公輔》一簡。羅振玉在《流沙墜簡考釋》中考定此簡書於始建國五年(13年),當時西漢之末,王莽執政期間。並雲:“此簡章草精絕,雖寥寥不及二十字,然使過江十紙(指張芝書)猶在人間,不足貴也。”[14]
漢元成年間,章草書體曾被列於秘府,朝野上下乃爭習之。提倡“文質彬彬”“勿取浮華”(《後漢書·章帝紀》)的章帝,則尤喜其體,令杜度等用以上書言事。至後漢,崔瑗、崔寔、張芝、張超、蔡邕等皆精章草,一時稱盛。自張芝等變章草之法,成今草之勢,更利實用,章草書體的地位遂被“分流”。而章草也伴隨著這批書家的介入迎來了進一步的發展,劉熙載《書概》雲:“章草有史遊之章草,蓋其《急就章》解散隸體,簡略書之,此猶未離乎隸也;有杜度之章草,蓋章帝愛其草書,令上表亦作草書,是用則章,實則草也。至張伯英善草書,尤善章草,故張懷瓘謂伯英‘章則勁骨天縱,草則變化無究,’以示別焉。”[15]
兩漢章草作品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簡牘,代表性作品有甘肅武威出土的《武威醫藥簡牘》,敦煌出土的《天漢三年十月牘》《可次殄滅諸反國簡》《入十一月食秔一斛簡》、居延肩水金關出土的《誤死馬駒冊》、尹灣漢簡《神烏傳》(圖6-1)等。此類風格最為多樣,有的簡約古樸,有的大開大合,有的優雅從容,都極具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兩漢簡牘中所見章草,大多隻能劃歸為草隸一類,雖然已初具章草端倪,但並未形成規範的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