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篆的藝術特點,鄧石如有“疏可走馬,密不容針;計白當黑,奇趣乃出”[1]的總結。即小篆的肩架結構特點是用筆疏朗之處使其盡可能地疏朗,而緊密處又極盡其筆畫稠密之能事,留白多,用墨少,如此方可表現出篆書的無窮趣味。
除了小篆的結體特點,小篆的用筆也是形成其藝術魅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小篆的“奇趣”更在於它的用筆。中鋒用筆是小篆的重要特點,古人所謂“錐劃沙”“屋漏痕”是對其用筆特點的最準確、最形象的描述。因此,小篆的書寫要求逆鋒入筆,撚轉筆管,調整筆鋒,再逆鋒徐行,有如漲滿風的帆,此時筆毫平鋪,不側不欹,達到線條圓滿厚重的視覺享受,收筆處或順勢提起,或略帶按頓,不同的收筆方式形成不同的藝術特點。
因此,我們撿取小篆發展的三個代表時期,即以李斯為代表的秦代小篆、以李陽冰為代表的唐代小篆以及以鄧石如、徐三庚為代表的清代小篆進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