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年人心理與行為

學一學

字體:16+-

老年人的生死觀

(一)老年人的生死觀是怎麽形成的

一個人的生死觀不僅與其世界觀或價值觀緊密相連,而且與個性和畢生經曆,以及所處的文化和社會條件、家庭關係都有不可分割的聯係。

不少老人在晚年人老心不老,年高誌不衰,他們有一種“莫道夕陽晚,揚鞭自奮蹄”的精神,繼續尋找新的人生意義。阿洛芬斯·代金說:“對人生不抱任何期待的人,也就停止了作為一個真正人的生活。作為真正人的生活是指度過有意義的人生。”一個人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麵對死亡,比較容易承受死亡,沒有遺憾與內疚。

學習既可以延緩衰老,又可以使人生活有意義。國外有一位72歲的老人,還在忙於獲取心理學博士學位,他說:“在今後的50年裏,我有我能做的更多項目,我沒有時間死。”還有一位80歲的老人,仍在很起勁地學習繪畫。她上學校一趟要花兩個多鍾頭,真是忙得沒有時間去考慮死的問題。有一位老人說:“我快90歲了,從頭到腳都有病,但是眼睛還看得清,因而我就讀書,幸虧我能讀書,這使我生活得有意義。”

國內有一位老人,他在不到60歲時患了癌症,剛得知病情後,他就想:“我決不能坐以待斃,我還有許多事沒有做完,我不想死,我一定要戰勝它!”於是他以堅強的毅力積極配合醫生治療,與擴散的肺癌搏鬥了15年,創造出與癌症抗爭的奇跡。有一次朋友向他開玩笑說:“什麽時候送你?”他幽默地回答:“我還要重新排隊。”

(二)老年人如何看待死亡的必然性

對於“人為什麽會死亡”的問題,科學家的解答是:我們的細胞的生命跨距已達極限,人類在遺傳上注定要死亡。哲學家告訴我們:沒有生就沒有死;生殖必然妨礙永生。地球既不能維持再生,又不能維持永生。就像一個熱鬧的場所,擠滿了人,這就需要前客讓後客。死亡是每個人回避不了的人生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