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現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樣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是每個人都要經曆的事實,正是死亡才使生顯得有意義。而臨終病人隻是比我們早些麵對死亡的人。死賦予生以意義,死是一個人的最終決斷,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要迎接挑戰、勇敢麵對。
知識準備
一、負罪輕生型
病人多數內向型性格,人生觀念淡薄。身體狀況惡化帶來的痛苦,長期的檢查與治療造成的經濟困難,感到自己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一種負擔而內心自責,他們往往會選擇自殺的方式早一些結束生命。現階段,我國農村老人自殺率還是很高,這些自殺的老人裏,很大一部分都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成了子女的累贅,特別是生病的老人其負罪感更加強烈。負罪感是這部分老人輕生的主要原因。
2013年12月13日22∶30∶24,北京財經網報道了湖南一農村多名老人接連自殺:不想拖累子女。12月9日,67歲的莫秋蓮一邊捆著柴火,一邊不停念叨“我怎麽還不死”。她身旁擺放的棺木已經預備了14年。在莫秋蓮心中,“隻要睡到土裏就一切都解脫了”。今年3月中風癱瘓後,莫秋蓮在**躺了4個月才能下床,但再也無法獨自出門,隻能在地上爬行。自從癱瘓後,莫秋蓮就計劃著各種自殺的方式。她曾想去桃江縣城醫院打安樂針,但醫生不肯;她也曾想多吃幾顆安眠藥就此長眠,但老伴不讓。但莫秋蓮並不死心,她告訴記者,早晚有一天,她要爬出門,淹死在門前的水塘裏。
二、悲觀失望型
病人病前多是事業生活一帆風順,對人生缺乏正確的認識,意誌薄弱。當獲知患絕症或已到臨終時,首先會表現為緊張、恐懼,既而悲觀、失望、無信心,拒絕一切治療與護理。
三、抑鬱孤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