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年人溝通技巧

任務一 熟悉臨終老人的心理反應分期

字體:16+-

案例呈現

李某,男性,85歲,高血壓20餘年,腦癌晚期,2個月前患者因腦出血再次入院治療。患者入院時意識不清,左側瞳孔4.5mm,右側瞳孔4mm,對光反射弱,左側肢體肌力0級,右上肢肌力2級,右下肢肌力1級,左側巴氏征陽性。頭部CT顯示腦出血,胸片提示慢性支氣管炎,兩下肺感染,大小便失禁,血壓175/103mmHg,經住院治療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製,患者意識略恢複,左側肢體偏癱,生活不能自理。

知識準備

一、否認期

病人不能接受所麵臨的死亡,認為“不可能”“弄錯了”。有的病人得知自己的病情加重將麵臨死亡,其心理反應是“不,這不是我,那不是真的”。患者不承認自己患有絕症或者是病情惡化,認為這是醫生的誤診。他們常常懷有僥幸的心理到處求醫,以期推翻診斷。老年人對生命的渴望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現實中,老年人對生的希望具有很深的渴求,他們在麵臨生命即將結束時往往發出否認的呼聲。老年人在臨終時可能已經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自己沒辦法輾轉求醫,但他們卻非常地渴望親人們為他們選最好的醫生、送最好的醫院進行治療,以期證實自己還可以繼續活下去。現實中,我們常常看見這樣的老人:老人一邊說著子女很忙,認為自己已經是一把老骨頭了,沒有治療的價值;但另一邊,老人眼神裏透露出求生的渴望告訴別人,他還沒有走到生命的盡頭,還有生的希望。

二、憤怒期

當病情趨於嚴重,病人否認無法再持續下去時,常表現為生氣與激怒,對任何事情都不如意、不滿意,往往將憤怒的情緒向醫護人員、朋友、家屬等接近她的人發泄,或對醫院的製度、治療等方麵存在不滿,彌補內心的不平。

三、協議期

病人期盼能延長生命,認為許願或者是做善事能扭轉死亡的命運,提出種種要求,如有的病人為了延長生命,做出許多承諾作為交換的條件,出現“請讓我好起來,我一定……”的心理。此期病人變得和善,對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配合治療。例如:李大爺,78歲,在家上廁所時不慎跌倒導致骨折,醫院醫生告知沒有手術的價值,去找個養老機構療養還好些。李大爺子女把老人送去某養老機構療養,由於李大爺脾氣倔強、性格古怪,在養老機構不願配合護理工作。導致入院幾天後就發生了壓瘡,這時李大爺仍不配合護理也不配合換藥治療。幾個月後早期壓瘡就變成了非常嚴重的大麵積深度壓瘡,感染、壓瘡消耗緊隨其後。老人漸漸感覺不行了。當老人自己感覺不行的時候,哭著哀求醫生救救他、護理員救救他,醫生、護理員叫他怎樣做他就怎樣做。但不管怎樣李大爺的生命還是走到了盡頭。李大爺的這種表現就是典型的臨終老人協議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