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國秀華老師 整理:陳晶
人是在不斷掙脫原有束縛的過程中成長的,這個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但經曆了痛苦之後才能體驗成長的幸福。今天我要講的是我個人的人生經曆,有經驗也有教訓,講出來是為了讓大家吸取經驗教訓,讓大家在專業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順暢。
我是一位沒有專業起點的老師,是在“**”中成長的。1974年插隊回京,當時隻有“文革”期間的初中水平。當時幼教的地位還處於“家有三鬥糧,不做孩子王”的階段。北師大幼兒園當時的情況是碩士生當園長,有三個大學生和很多優秀的老幼師做教師。而且,在插隊回來的人中也不乏多才多藝的人才。當時自己的條件最差,感覺自卑,因此,我找到園長和領導要求調離,但都被婉言謝絕了。
人要適應社會,不是讓社會適應人。在經曆了一番思想鬥爭後,我留了下來,並樹立了自己的信念,“既然調不走就要好好幹,一定能幹好,但是要努力。”
一、沐浴師大園風,奠定專業信念
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個單位的文化對個人的成長作用很大。北師大幼兒園有著自己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特點。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和年代,外麵的世界如此動**,但北師大幼兒園的教師們卻認真地關注著“如何上好每一節課”。為備好課,教師們周日下午都要回到園裏備課、練琴,園長更是堅持每天下班吃過晚飯後八點回園看書至十點。
要關注周圍人的言行,並不斷去思考為什麽,才能分析判斷和吸納成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她們已具備了那麽好的條件,為什麽還能如此投入地學習?” 帶著這樣的問題和困惑,1975年,我參加了園長組織的知青培訓。園長請來教授為我們開展講座,請來小學美術教師給我們培訓美術技法。培訓讓我對幼教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幼教工作的內涵如此豐富,是有學問、有規律的,是需要學習、需要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