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低幼兒童文學(第4版)

第三節 幼兒科學文藝作品的特殊性

字體:16+-

一、幼兒科學文藝作品的創作要求

3~6歲的兒童,知識經驗貧乏,語言與思維尚處在較低級的水平。供幼兒欣賞、閱讀的科學文藝作品必須要從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出發,創作和選擇他們能接受又有一定超前性的作品。做到這樣的要求,在作品的內容、語言、形式等方麵都需要遵循內容淺顯、準確而生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一)幼兒科學文藝作品的題材

題材的選擇要從幼兒實際出發,要接近幼兒的生活。選擇他們平時可以接觸到的而又不太明白的事情為題材,從而使他們對周圍的環境、事物產生興趣,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啟發他們開動腦筋進一步探索問題。做到這一點,就要從幼兒身邊的事物講起,但又不局限於它,要由此不斷引申,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如《大熱天》(原載《小朋友》雜誌),描繪了幼兒所熟悉的動物在大熱天的表現,介紹了生物學方麵的一些知識。這些動物是幼兒很熟悉的,有些現象他們也看見過,但經作者一歸納、一集中,就能使幼兒發現在這些常見的事物裏,也有可以學習的知識。在幼兒科學文藝作品中,常見以下方麵的題材內容。

1.動植物的一般常識

這是幼兒科學文藝作品最常見的內容。在我國著名科學童話《小蝌蚪找媽媽》中,讓小蝌蚪一次次找錯媽媽的生動活潑的過程中,讓幼兒認識魚、烏龜、鵝、青蛙的外形特征及小蝌蚪演變成青蛙的過程。在科學童話中有幾個是以動物的“尾巴”形狀、功能不同為主題的,如《誰丟了尾巴》(魯克)、《尾巴》(比安基),都是讓幼兒了解一些動物為了自己的生存、安全的需要,長出形狀、長短、顏色、軟硬不同的尾巴。在《這是誰的腳》(比安基)中,作者對幾種動物的腳作了具體、細致的區分。如灰鶴的腿“很長,每隻腳有三個大的腳趾頭”,鼴鼠的腳則是“短短的,毛茸茸的,腳指頭上生有不尖的爪子,粗糙的腳掌向外翻著”等。這些描述體現了作者對動物細致的觀察,給小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動物知識,同時也教小讀者學會觀察、比較和思考。《鬆竹梅》(望安)描寫了在冰雪寒風中,“小梅”依然綻開了紅紅的花瓣,“小鬆”努力伸著輕輕的枝條,“小竹”努力張著嫩綠的葉子,向幼兒介紹了鬆、竹、梅三種不畏嚴寒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