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美育效應

1.1 什麽是美

字體:16+-

什麽是美?美的概念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十分複雜的問題。

一方麵,美是簡單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美,心中都有一個美的概念。美源於人類生活中的感知覺過程,涉及對個體感性經驗的研究,側重於感官的體驗和享樂。當人們聽到動人的音樂,引起了聽覺上的愉悅,我們認為這是美;當人們看到壯麗的景色,引起了視覺上的愉悅,我們認為這是美;當人們品嚐到可口的佳肴,引起了味覺上的愉悅,我們認為這是美。總之,在個體的感知覺過程中,能引起感官愉悅的就是美。

另一方麵,美又是複雜的。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美的概念,都能感受到不同的美,因此很難給美下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對美的概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爭論至今,學術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總結前人在美學和審美領域的觀點,對美的概念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美是主觀的。這種觀點認為美是人的主觀意識和感受。康德認為美的根源在想象力和判斷力對表象的和諧活動引起的愉悅之情。高爾太認為,“客觀的美並不存在”“美是人的觀念”。[1]鮑姆嘉通的感性認識的完善說,克羅齊的直覺說,叔本華的唯意誌論等觀點也認為美源於主觀。[2]第二,美是客觀的。這種觀點認為美是獨立於主體之外的客觀存在。古典主義認為,美在物體形式。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美在和諧,並用這個思想去研究建築等藝術,以此尋找最美的形式。亞裏士多德認為美在秩序,也就是各部分彼此之間比例關係的和諧。此後的西塞羅、達·芬奇、文克爾曼等人也都持有類似的觀點。[3]蔡儀在《新美學》中指出:“美是客觀的,不是主觀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於這事物本身,不在於我們的意識作用。”[4]第三,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種觀點認為美不僅僅是源於客觀或者是主觀,而是產生於二者的統一。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既不在外物,也不在心,而在於心與物的融合,即主客觀的統一。[5]朱光潛認為,“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麵。”[6]在《美學》中他進一步指出:“美既離不開物(對象或客體),也離不開人(創造和欣賞的主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