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美育效應

4.9 文學作品審美賞析對大學生抑鬱症狀和焦慮症狀的影響

字體:16+-

4.9.1 引言

從古至今,文學都扮演著人類心靈良藥的角色。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文學藝術的鑒賞對人類的日常情感可以起到“淨化”的作用。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就認為詩可以鼓舞情操,使人完善德行。到了近代,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更是提出精辟的論斷:“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給予我們的實際享受來自我們精神緊張的解除。”[1]他認為文學是個體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滿足。而人本主義創始人馬斯洛則認為,對於文學藝術的欣賞需求,能產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使人朝著更健康的人格發展[2]。

大學生是一個獨特的群體,正在從青年期向成年期過渡,在這一特殊時期學習壓力、未來就業壓力、戀愛受挫、家庭不和等因素均可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大而影響其心理健康,導致抑鬱和焦慮等不良情緒的產生[3]。劉賢臣研究發現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4],大學生中可能抑鬱的人數高達43.93%[5]。

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存在著“重行為訓練,輕體驗內化”的現狀[6],強調認知行為的訓練和改變,忽視情感的熏陶與培養。大學生的抑鬱、焦慮症狀主要是一種悲傷、緊張和不安情緒,主觀的負性情緒體驗是其核心內容,因此,轉變這種負性情緒體驗是改善抑鬱和焦慮症狀的關鍵所在。劉兆吉指出,文藝鑒賞是對文學藝術作品和藝術活動的感受、理解、評價和審美的情感體驗過程。因此,文學審美賞析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利用文學審美的愉悅體驗是可以轉變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現有研究發現,目前幹預大學生負性情緒的方法多在認知、社會、行為層麵進行,通過糾正認知來達到改變情緒的目的,而利用審美情感體驗這一良性情緒來直接改善抑鬱、焦慮情緒的研究還比較少見。本研究結合大學生心理狀態特征,構建基於大學生文學審美賞析的活動模型,並通過教育實驗,來驗證文學審美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幹預效果。這既是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幹預新途徑的探索,又是對大學生心理預防與成長發展的教育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