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1 引言
音樂審美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音響、放音設施和環境等輔助手段以聆聽的方式感受音樂的節奏、旋律和音效,體驗由此喚醒或激發起來相應情緒感受,進而聯想、領悟相應音樂作品的內涵,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心理活動,是一個包括感知、記憶、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動態的過程[1]。運動心理學研究表明,音樂可以引導人們的身心狀態與它本身的節奏一致[2],提高個體運動效能;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的音樂欣賞可以促進青年人和兒童的智力、社會性和自我的發展[3];國內理論研究表明,音樂可以影響大學生心理能量,對大學生心理結構層次產生影響[4]。音樂對人身心發展的影響可見一斑。從音樂、美術甚至文學作品這些藝術形式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出發,國內學者將其總結為一種基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訓練的藝術審美陶冶模式[5],並把這種模式視為一種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心理素質的積極方式。這種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審美專題訓練,是基於“生理—心理—社會—教育”協調作用的整合模式中的一種,它針對全體學生的團體性輔導,關注輔導對象心理素質的整體性發展[6]。所謂心理素質,就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內隱的,具有基本衍生和發展功能的,並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係的心理品質[7]。它是心理結構的核心層,是心理活動之本,在心理健康機理中起核心作用,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而心理健康則是一定心理素質的狀態反映。它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但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狀態[8]。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給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帶來了諸多機遇,也帶來了新的適應挑戰。研究顯示,17%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異常表現,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9]。為此,把音樂視為一種審美陶冶的手段,探討其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突發的現實背景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