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 引言
當代大學生的抑鬱狀況堪憂,調查表明[1],有30%~4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問題,其中較嚴重者占到了10%。如何有效幹預大學生的抑鬱問題,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索,開展了多種幹預方式,涉及改變認知、鍛煉意誌、強化行為、適應社會等內容,這些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抑鬱問題的改善起著積極作用。然而,這些研究存在著“重行為訓練,輕體驗內化”的傾向[2],忽視了情感體驗在改善抑鬱中的重要作用。在心理谘詢與治療領域,音樂作為一種與人的情感體驗聯係最緊密的藝術形式,通過自身獨特的內化方式對人的身心產生作用[3],它可以節製、弱化負性情感體驗,使人獲得正性情感體驗,保持心理平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統一。盡管這些作用還沒有一致性的定論,不過已有一些源自經驗性研究結果的理論性概念被發展出來,其中有部分概念可作為支持音樂幹預這樣一種獨特方式的依據[4]。
以音樂作為幹預手段的實施方式有欣賞、演奏和創作三種形式,欣賞具移情和頓悟效應,演奏和創作具抒發和投射效應。在具體實施中,音樂欣賞產生的效果最大[5]。近年來,受到“新實驗審美”理論的影響,該理論目標之一就是試圖建立審美現象與心理現象之間的關聯,並通過審美發掘人類心理規律[6]。該理論強調從審美的角度去聆聽音樂,進入音樂審美心理的範疇,這是更高層次的音樂欣賞。因此,本研究嚐試利用音樂審美欣賞(Music Aesthetic Appreciation)這一新的途徑,讓個體用審美的眼光進行音樂欣賞活動。此審美欣賞是對藝術、自然景觀的感受、理解、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過程[7],而非認知的或是行為的過程,從中達到改善大學生抑鬱的目的。
抑鬱一般分為抑鬱情緒、抑鬱症狀和抑鬱性神經症三種類型[8],它們以階梯模式相互聯係[9],反映個體抑鬱的三種水平層次。所謂抑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是由行為問題引起的個體悲哀情緒,主觀的負性情緒體驗是其核心成分,具有許多身心不適症狀,並伴有社會性發展不良等特點[10]。由於個體對抑鬱症狀的感受較之對抑鬱情緒的感受更確切;評定抑鬱症狀的檢查工具,如Beck抑鬱自評問卷和Zung抑鬱自評量表的信效度較好[11];同時,大學生具有抑鬱症狀者甚多,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基於此,本研究選擇大學生抑鬱症狀的變化作為研究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