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引言
近年來,隨著美育心理、教學審美研究的深入,把審美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挖掘教學的審美因素,揭示教學的審美特征,實施教學審美化已成為現代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所謂教學審美化就是通過挖掘教學內容的內在美和運用教學藝術形式的外在美,將教學諸要素轉化為審美對象,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內在邏輯美和外在形式美和諧統一的審美活動,從而減輕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果,促進身心愉悅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操作模式[1]。教學審美化使課堂教學從單純的認知活動轉變為審美活動,在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基礎上,實現“以學為樂”,達到“好之”“樂之”的境界。結合英語學科的教學實踐,將美與審美引入英語課堂教學之中,按照學生審美心理活動的規律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是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澳大利亞學者希拉爾提出了英語的“融合式教育”[2],主張讓學生在愉悅中接受知識、陶冶情操,其本質就是強**學過程的審美化;美國近年來提出把藝術與審美作為從總體上改造教育的手段,主張“使藝術豐富到一般課程中去”[3]。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我國近年來也開始從審美視角對英語教材、教法進行改革。在教材編排上,強調采用富有審美特征的插圖、選取情景化的課文、設計趣味性的對話和課堂模擬交際活動;在教學方法上,倡導“體驗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旨在通過增強學習趣味性和積極情感體驗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活動[4]。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從美和審美角度來分析、運用教學材料缺乏自覺意識,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審美化缺乏教學策略和具體操作方法,尤其對英語教學審美化的效應缺乏定量研究。為此,本研究根據美育心理和教學審美的原理,運用教育實驗法,對英語教學審美化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進而探索英語教學審美化的可行性,為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