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由應試型向素質型的轉變,美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作為一種富有吸引力的教育被廣大青少年喜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同時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指出“美育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中小學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審美能力是指審美主體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它是人在長期審美實踐活動中,逐步獲得並不斷發展的特殊能力[2]。
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審美實踐。Frois和Eysenck[3]調查發現,青少年的視覺審美感隨年齡的增長而遞增,並在14歲之後保持平穩狀態。這說明初中階段的學生是培養審美能力的關鍵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生正處於審美意識的形成期,由於其知識範圍的擴大,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加上情感的豐富,這使得學生在審美心理發展方麵具有審美範圍日益擴大、審美價值的形成和審美感受增強的特點。審美能力的培養既要求學生對自然和藝術作品長期的感性接觸和體驗,又要求學生有相應的知識,包括對美術語言的了解,對藝術風格的認識[4]。所以,審美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需要不斷地更新,這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有所變化,要求教師要合理把握和使用教材,拓寬教學思路,發揮美育的優勢,並以美育教學為載體貫徹全麵發展的方針。盡管美育的研究與實踐經驗不斷豐富,但如何在中學全麵而係統地實施美育,如何抓住11~17歲這一審美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探索出可行而有效的培養提高中學生審美素養學校美育係統,仍然是研究者和實踐者們關注的熱點課題。為此,本研究依據大美育的理念,在構建係統的美育目標體係和編製美育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對初中生進行學校美育實驗,一方麵驗證美育目標、內容、課程模式及方法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一套科學的學校美育實施體係,另一方麵檢驗美育對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影響效應,為矯正美育觀念、完善學校美育,充分發揮美育在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教育中的作用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