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野民族誌
民族誌是一種寫作文本,通過田野工作來描述文化,是一種文化展示的過程,基於本文的研究對象與理論視角,田野工作基礎上的民族誌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民族誌發展到今天經曆了三個階段。早期百科全書式的民族誌,關注當地社群的方方麵麵,以科學研究為準繩,用概括方式來敘述,即便是一些專題化的民族誌也是對社會組織、政治組織等方麵“規則”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後,民族誌出現了轉變,致力於搜索當地人對自己文化意義係統的本土理解。與早期民族誌對文化現象的呈現與羅列不同,這一時期的民族誌重點是關注文化意義係統的闡釋與解讀,這一轉變是由於對“文化”概念認識的轉變,同時也在於人類學者對如何獲得“異文化”認識的反思,在這種前提下引起了人類學“表述危機”的思考,從而帶來第三階段反思民族誌的出現。人類學的表述危機在於社會科學研究範式的轉換,許多領域裏,理論爭論轉移到方法論、認識論、解釋論、表象以及話語形式本身。它產生於一個特定的變幻時代,理論處於支配地位的時期讓步於範式失卻其合理性和權威性的時期,與理論中心論讓步於現實細節中心論這一過程有密切的關係。在這一範式轉換之下,民族誌更傾向於以一幕幕具體場景呈現。詹姆斯·克利福德認為“人類學者應力求打破‘科學’表述的單一特權,還原活生生的對話,追求多聲部和交互主體性。與此同時,進行‘話語具體說明’(即誰在說話?誰在寫?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和誰在一起,對誰說?在什麽樣的製度和曆史限製之下?),以進行具體場景的呈現”[32]。同時在今天的民族誌文本中還強調田野工作者的“在場”身份,其參與觀察的工作過程和內心體驗也是民族誌文本的重要材料,因為體驗還意味著一個認識事物的過程,學者與研究對象在參與和對話中達成步步深入地解釋和理解。[33]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得以呈現與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