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族群·身體·表征:當代白馬人的舞蹈言說

第二節 選擇與體現:外部邊界的文化建構

字體:16+-

近年來少數民族藝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家的各種慶典活動、節日晚會和旅遊風情區的展演中,再加上大眾媒體的宣傳與地方政府的推動,湧現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形象,如苗族的反排木鼓舞、羌族的羊皮鼓舞、土家族的擺手舞,等等,這些藝術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這個民族的代表,並以“水漲船高”之勢不斷擴大、加深本民族的形象影響。麵對周圍因旅遊、非遺而迅速發展並家喻戶曉的其他少數民族,白馬人也極力想將自己介紹出去,“挖掘白馬文化”、“打造白馬文化”成為當下白馬人尤其是族群內部知識分子主要考慮的。

曹鄉長常和我聊起此事:“你看人家羌族,一說羊皮鼓就知道是羌族的,很明確,我們也要這樣打造我們的文化。”南坪的班海平老師對我說:“我們白馬文化太豐富了,可是由於沒有文字這些年流失得很快,所以先要好好挖掘,挖掘出來後才能打造。”這兩位老師都供職於縣城,是白馬人的民族精英,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與外界接觸,也有一份很強的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作為白馬人的一分子,族群文化像血液一樣流淌在他們的身體裏,村寨跳“池哥晝”的那兩天一定要回家,一樣到廟裏去迎火把、到村外去送神……作為在政府體製中或有一官半職的官員,他們也知道在今天的社會背景與當今的文化格局下應該怎樣塑造白馬人、凸顯白馬人,所有的實踐不僅是作為白馬人對自我文化的理解與認識,還是在資源競爭、文化競爭的今天,白馬人對自我邊界的強化與體現。

一、選擇性展示

F.K.萊曼在評論利奇所呈現的克欽社會的結構模式時提出:“‘某某人群所特有的文化’如果不總是的話,也經常是被附加的屬性,而非客觀實體。除了那些可以讓社群利用來申明身份的公共符號之外,在表明同一種身份的各社群之間,風俗的差別可能會非常之大,正如語言那樣,所以有可能根本無法確認究竟哪一種風俗的變體才是客觀的(克欽)文化。”[18]白馬人也一樣,裂變式的身體形態與文化特征也使得我們很難確認哪一種變體才是客觀的白馬文化,但是在與外界互動的過程中,族群精英卻通過巧妙的提取、整合與改造塑造出了一個白馬人共有的“客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