獰厲與慈美相融合、敬神和自娛相融合、莊嚴和歡樂相融合。入貢山、草坡山、迭部寨、薛堡寨……特色各異的白馬舞蹈,在生活場景中鮮活地融變與創造。
——田野手記
“五黃六月各顧各,十冬臘月親戚多”是第一次到入貢山時聽到的諺語,也是對當地生活周期的總結。對於以農耕生產為主的人來說,冬月以後就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這也為舞蹈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與條件,在這之後的年節更是一個休整、交流、聚會的“狂歡”期,還包含了辭舊迎新的寓意,白馬人的舞蹈活動也圍繞著年節展開。從時間點來看,年節是冬季向春季的過渡,既是自然時序中冬去春來、陰陽轉換的時節,也是人文時序中新舊交替、辭舊迎新的過渡階段。[1]白馬人的“火圈舞”、“池哥晝”和“麻晝”就被整合在春節的年節儀式中,我於2012年年初再次來到文縣的白馬村寨,對年節期間當地各村寨的儀式活動進行了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本章以此為基礎呈現年節期間各村寨的舞蹈活動。
白馬人的年節從臘月初八開始,這天村裏孩子們聚到一起敲鑼打鼓挨家挨戶去收柴,當地稱為“湊柴”,收來的柴火都放在村裏的大場上,晚上點起火堆“烤街火”,從這天起就可以來此處跳“火圈舞”,一直延續到年節結束。整個年節中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晚上要到山神廟“迎火把”,狂歡至天亮。“池哥晝”、“麻晝”是正月十五前後以村寨為單位的儀式活動,主要通過跳舞來完成,“池哥晝”是文縣打嘎溝白馬村寨的舞蹈活動,“麻晝”在岷堡溝的白馬村寨表演,各村寨有自己規定的時間。就打嘎溝的“池哥晝”而言,正月十三從麥貢山開始跳,十三、十四麥貢山,十四立誌山、中嶺山,十四、十五入貢山,十五案板地,十五、十六強曲,十六朱林坡、枕頭壩、寨科橋和迭部寨,十六、十七草坡山,一個村寨接著上一個村寨的時間,從東向西依次進行。“麻晝”則是十五、十六分別在岷堡溝的薛堡寨和堡子坪兩個村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