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族群·身體·表征:當代白馬人的舞蹈言說

第二節 學跳“火圈舞”

字體:16+-

從入貢山下來,我又去了另一個白馬村寨草坡山。草坡山是文縣白馬村寨中為數不多幾個建在山下的村寨,雖然天下著雨,也不影響進山,從縣城大約坐兩個小時的車就到了草坡山村。這時正趕上某大學組織的學生假期下鄉調研任務剛結束,有幾個小麵包車在草坡山小學門口停著,準備接學生回去。可能是由於路比較好走,從外邊來的考察、調研人員一般都安排在草坡山,我被安排住在巴甲大伯家。

一、大伯眼中的“火圈舞”

大伯今年已74歲高齡,6歲時為了躲避抓壯丁翻山到平武白馬鄉,靠給人家放羊為生。14歲參加了平武縣委宣傳隊,在宣傳隊演活報劇時表現優秀被介紹到西南民族學院學習,又因為年齡太小沒有被接收,1957年被選派代表白馬人參加四川省各族青年聯歡會,先後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川北分校和瀘州財貿幹校學習,後來才回到草坡山。像巴甲大伯這樣能走這麽多地方,還有機會上大學的白馬人,在他們那個年代是屈指可數的。也正是由於走過很多地方,他在向我談起“火圈舞”時滔滔不絕,並且有很多自己的見解。

火圈舞我們這裏又叫圓圓舞,什麽時候都能跳,我們小時候一到晚上,大場裏就有人吆喝,我們就出去跳,平常跳的時候就拉一個圓圈所以也叫圓圓舞,過年的時候中間要點火堆,圍著火堆跳,也就叫火圈舞。以前我們的火圈舞動作多,唱得也多,男的一半女的一半,一邊唱一邊要回答,看誰知道得多,要耍起來幾天幾夜也唱不完。

拉手圍圈是各地民間舞蹈中常見的舞蹈形式,尤其在藏彝走廊這種圍著火塘、連臂踏歌的樂舞形式是該地區民俗樂舞的基本形態,也被稱為“鍋莊”,對於生活在該地區的各民族而言,這不僅是一種樂舞,而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社交方式。[12]雖然鍋莊已成為外界對這種形式的統一稱謂,但白馬人還是喜歡稱之為“火圈舞”,隨著今天族群間交流與互動的頻繁,鍋莊這一稱謂也被當地人熟悉和一定程度地接受,但有人則堅持認為:“白馬人從來就不說是鍋莊,我們就叫圓圓舞、火圈舞。”巴甲大伯在給我講“火圈舞”時,也常會帶有“也就是鍋莊”之類的解釋。但他也堅持認為“火圈舞”不同於所說的鍋莊,並向我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參加世界和平聯歡會選拔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