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第一次來到文縣,在文化館、市政協領導的介紹下結識了幾位當地的白馬人,在詢問來意之後,安排由班保林陪同前往入貢山。班保林是入貢山人,以前是民辦小學教師,現在調到縣文體局非遺辦公室工作,大家喜歡叫他班主任。班主任能夠從山上調到縣城與文縣要把“池哥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今天凡是外邊來人參觀考察或是拍攝非遺資料,都由班主任承擔相應的陪同服務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講,班主任成為外界進入文縣白馬人村寨的橋梁。到了入貢山,涼颼颼的空氣與山下難忍的炎熱形成鮮明對比。汽車送我到村口,支書已經等我很久了,他一手拎一個箱子向一個陡坡走去,我跟隨支書的腳步,手腳並用地爬過陡坡來到了入貢山。村支書家裏也聚集了不少人,原因是這兩天村裏正在組織硬化路麵。休息片刻後,班主任從外邊搬來一個箱子,打開後是六個麵具,這即是入貢山“池哥晝”的麵具。班主任說:“你真有福氣,這是一套我們自古傳下來的麵具,剛剛經過重新裱畫才拿回來,要不然這時候是不讓拿出來隨便看的。”
一、“奇怪”的名稱
第一次聽到“池哥晝”這個名稱就感到十分與眾不同,雖然民間很少以“××舞”來命名,像擺手舞、旋鼓舞、打連廂、秧歌這樣的名稱,有的是整個儀式中把舞蹈的那一部分抽出來加上“舞”字而成為民間舞蹈,有的就是一種活動,還有的以道具命名,而“池哥晝”的名稱似乎與這些都不同。“晝”在白馬語中是跳舞、舞蹈的意思,“池哥”是漢語對白馬語發音的直譯。地方史學者曾維益認為,“按其發音譯為‘朝格’更加合適,是白馬語的麵具之意,有男女之分公母之別”[4]。入貢山的班運翔也認為:“朝格是白馬語,意即變幻男神(包括朝姆即變幻女神、巴麵具等)或麵具。”[5]但值得注意的是,白馬人並不是把所有的麵具都稱為池哥,如“麻晝”中的動物麵具就不這樣叫,但其中也有被稱為“池哥”的麵具,由此可以推測,“池哥”更多的是指麵具中的人物,而非麵具本身。“池哥晝”即“池哥在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