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以建構論來解讀“白馬人”的稱謂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即便白馬人內部有打嘎、達布、格惹的不同稱謂,再細化還有入吾、兵哥、播日克的叫法,但當地人認為他們之間都是牛布(親戚)。考察時在平武白馬鄉厄哩村遇到一位白馬人:
……
B:“我是從入貢山嫁過來的。”
W:“你嫁到這麽遠的地方!”
B:“是有點遠,我姨也嫁到這裏了。”
W:“你們是怎麽認識的?”
B:“我們都是親戚,過年的時候經常到我們那去看池哥,覺得合適就嫁過來了。”
即便是想象的共同體也需要有前提,“寬鬆的現實想象條件,一定的曆史文化傳統基礎,精英提供的知識證明,等等,都是想象性建構的前提,族群正是其個體通過既有的知識(文獻的、生活經驗、耳聞目睹、口述傳統,等等)在一定情形下想象出來的共同體”[21]。正如安德森所言,這種想象是有限的,即想象的族群或民族必定有著一定的邊界。“民族被想象為有限的,因為即使是最大的民族,就算他們或許涵蓋了十億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邊界,縱然是可變的,也還是有限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把自己想象為等同於人類。”[22]邊界是維係族群的關鍵。
以前白馬人一直奉行族內婚,他們可以翻越大山,把女兒從文縣嫁到平武,但不與山下的漢人結婚,也不與周圍其他族群結婚。婚姻是族群延續的基礎,不與外族通婚的文化規則為族群的維係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邊界。“你們怎麽知道那邊是親戚?”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文縣鐵樓鄉的曹鄉長告訴我:“我們的語言是一樣的,他們說話我們能聽懂,我們說話他們能聽懂,相互之間可以通婚,我們的女兒可以嫁到他們那去,他們的女兒也能嫁過來,過年他們也跳池哥,火圈舞這些都是一樣的……”雖然這個回答並沒有真正解釋通我提出的問題,但可以看到語言、婚姻、舞蹈同樣成為族群邊界的呈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