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製定的科學綱領,寫於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它高度凝結了到19世紀40年代末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上已經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特別是唯物史觀。
恩格斯一再指出,《共產黨宣言》中始終貫徹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觀。意大利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安東尼奧·拉布裏奧拉也強調這一點。他在紀念《共產黨宣言》的著名論文中說:“這一著作的中樞、實質和決定性特點完全貫穿著新的曆史觀。它賦予這一著作以生氣,並在這一著作中部分地得到了闡明和發揮。由於有了這一曆史觀,共產主義不再是一種希望,一種思念,一種回憶,一種猜想,一種出路,它第一次恰當地表現為意識到它的必然性,也就是意識到它是結束或解決當前階級鬥爭的辦法。”[57]的確,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卓越地應用了唯物史觀來研究全部近代曆史,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他摒棄了抽象的道德原則、天賦的權利、永恒的理性以及公平、正義、平等之類的永恒真理,從曆史本身來闡述曆史的規律。《共產黨宣言》極其生動地、鮮明地、無可辯駁地顯示了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和實踐性,表明它是唯一科學的曆史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緊緊把握住,每一曆史時代的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曆史賴以確立的基礎。他從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變化中尋找資產階級產生和發展的根據,指出:“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係列變革的產物。”[58]
馬克思在探求為什麽從中世紀的農奴中會產生初期城市的城關居民,又為什麽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時,始終以經濟為主導線索,把它同生產的發展、需求的增加、世界市場的擴大密切結合在一起。現代大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蒸汽和機器代替手工工具,工業中的百萬富翁,整批整批產業大軍的首領——現代資產者代替原來工業的中間等級,其原因蓋出於此。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馬克思注意到了地理因素的作用。他肯定了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對資本主義在西歐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和地理環境決定論不同,馬克思不是把地理環境視為既成的,從外麵決定社會的因素,而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考察地理因素的作用。美洲和繞過非洲航路的發現之所以可能,之所以能起到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是因為它適應新興資產階級開辟新的活動場所的需要。並不是地理條件,而是工業的發展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