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向曆史的深處:馬克思的曆史觀研究

三、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字體:16+-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是《提綱》中的一個根本性的命題。它標誌著1845年春,馬克思對人與社會關係的認識所達到的新高度。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還把費爾巴哈的人稱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讚揚他以此為根據完成了對宗教的批判,並擬定了對黑格爾的思辨哲學批判的要點。幾個月以後,在《提綱》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從孤立的個體中探求人的本質的觀點,轉而麵向人的社會關係的總和。

所謂人的本質問題,不能簡單歸結為從個體(每個人)中尋求人的共同本性問題。把這個問題局限在個別(具體的人)和一般(作為人的人)的範圍裏,就不能突破人本主義的狹隘眼界。對曆史唯物主義來說,探求人的本質,從根本上說就是研究人和社會的關係問題。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曆史觀的局限正在於,他撇開人的社會關係和曆史進程,企圖從孤立的個體中探求人的本質,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個體和類的關係問題。盡管費爾巴哈把人看成有血有肉的感性存在物,實際上這種不屬於任何社會,在社會之外的人類個體是不存在的,因而建立在這種個體基礎上的類,以及把個體結合在一起的類本質,當然是非現實的。在費爾巴哈那裏,人類個體、類、類本質都是一些空洞的概念。

在1845年的《提綱》之前,馬克思對人和人的本質的看法同費爾巴哈已經存在分歧。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強調人的社會特質;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強調人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之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就是社會;在《手稿》中把勞動看成人的本質,等等,都是這種分歧的表現。但是,在1845年春之前,在個體和類的矛盾,以及異化表現為人的類本質同人相對立的問題上,馬克思仍然保留有費爾巴哈的影響。